岭南名药—阳春砂

【别 名】 春砂仁、蜜砂仁、缩砂仁。
【概 述】 为姜科植物,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,为中药砂仁。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有不明显的三棱,长1.5~2cm,直径1~1.5cm。表面棕褐色,密生刺状突起,顶端有花被残基,基部常有果梗。果皮薄而软。种子结集成团,具三钝棱,中有白色隔膜,将种子团分成3 瓣,每瓣有种子 5~26粒。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,直径2~3mm;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,有细皱纹,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;质硬,胚乳灰白色。气芳香而浓烈,味辛凉、微苦。砂仁始载于《药性论》名缩砂蜜。《海药本草》云:“生西海及西戎等地,波斯诸国。多从安东道来。”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缩砂蜜生南地,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。苗茎似高良姜,高三四尺,叶青,长八九寸,阔半寸已来。三月、四月开花在根下,五六月成实。”《药物出产辨》云:“产广东阳春县为最,以蟠龙山为第一。”从历代本草记载可见,自古砂仁产地就有国产、进口之分,“绿壳砂仁”即为进口者,“阳春砂仁”即为岭南栽培者。现今仍以广东阳春县所产最为道地。质量好,产量大。
【植物形态】 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达1.5m。地上茎直立,无分枝。叶排为2列,无柄;叶片窄长圆形或条状披针形,长14-40cm,宽2-5cm,全缘,羽状平行脉;叶鞘抱茎。穗状花序成疏松的球形,具花8-12朵;花萼筒状,先端3浅裂,花冠管细长,先端3裂,白色/蒴果椭圆形,成熟时红棕色,有肉刺。种子多数,芳香。花期3-6月,果期6-9月。
【产 地】 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地。主产广东阳春,但广西、云南、四川、福建有分布。
【炮 制】 7-8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,低温烘干。临用时取种子捣碎;果皮亦入药。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砂仁、盐砂仁、姜砂仁,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,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。
【药用价值】种子含淡黄色挥发油,油中含乙酸龙脑酯、樟脑、樟烯、柠檬烯、B-蒎烯、苦橙油醇等;另含黄酮类成分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(不宜久煎),0.5~2钱;或入丸、散。
【性 味】 性温,味辛。
【归 经】入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作用】 化湿开胃,温脾止泻,理气安胎。用于脾胃虚寒、食积不消、呕吐泄泻、妊娠恶阻、胎动不安。
①《药性论》 :主冷气腹痛,止休息气痢,劳损,消化水谷,温暖脾胃。
②《本草拾遗》 :主上气咳嗽,奔豚,惊痫邪气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 :治一切气,霍乱转筋,心腹痛。
④张元素:治脾胃气结滞不散。
⑤杨士瀛:和中,行气,止痛,安胎。
⑥《本草蒙筌》 :止恶心,却腹痛。
⑦《纲目》 :补肺醒脾,养胃益肾,理元气,通滞气,散寒次胀痞,噎膈呕吐,止女子崩中,除咽喉口齿浮热,化铜铁骨哽。
⑧《医林纂要》 :润肾,补肝,补命门,和脾胃,开郁结。
【配 伍】①脾胃虚寒,腹痛泄泻:配木香、陈皮、半夏等。②脘痞不饥:配香附、乌药、沉香、甘草。③妊娠恶阻:配紫苏梗、白术。
④呕吐:配陈皮、半夏。
【注 意】阴虚有热者忌服。
①《海药本草》:“得诃子、鳖甲、豆蔻。白芜荑等良。”
②《本草经疏》:“凡腹痛属火,泄泻得之暑热,胎动由于血热,咽痛由于火炎,小儿脱肛由于气虚,肿满由于湿热,上气咳嗽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所伤,皆须详察鉴别,难以概用。”
③《药品化义》:“肺有伏火忌之。”
④《得配本草》:“气虚肺满禁用。”
口服,偶有过敏反应。凡腹痛属火。
(摘自《中国植物志》 、《中国药典》 、《中药辞典》 、《中华本草》)